算一算在目前的美妝集團工作已經過去三個月,前兩個月最痛苦的莫過於要再次適應早起通勤,公司規定一個星期得進辦公室三天,而這三天可以任選,算是大家的小確幸。公司位在西倫敦Hammersmith,我家則是在東南倫敦Greenwich,點到點的通勤時間約一個小時,在倫敦不算太差,為了避開尖峰時間的人潮,我都盡量搭早上七點半的火車進市中心,再轉地鐵到西邊。
為了調整生理時鐘,度過了無數個因為睡眠不足而臉很臭的早晨,還有逐漸掌握搭車的小技巧,例如月台上要站哪個點才是門開的位置、哪個車廂最空最容易有位置,這樣上車後才能坐著閉目養神(補眠)。三個月下來,好像終於適應的差不多了,今天跟主管catch up時,我們也談到目前公司推的hybrid working政策,我很老實地說一週進辦公室三天是我的極限,再多幾天或再變嚴格,我就…..得花更多時間適應(委婉地表示我不一定能吃得消)。身邊的同事大多都有類似的看法,若要大家回到疫情前的狀態,公司必定會先經歷一波的激烈反彈,甚至出走潮,幸好主管今天打包票說不會再回到以前五天進辦公室的模式,若有這個風聲,她自己也會先抗議。
這兩年,英國經歷了斷斷續續的幾次封城,許多公司都將上班模式變得更加彈性,接受遠距上班的公司只會愈來愈多,當然不僅僅是上班模式改變,人們的心態也改變了,新冠疫情帶給人們的最大省思離不開「珍惜所愛的人」、「珍惜對你重要的人事物」、「把焦點放回自己」,人們變得更能斷捨離不再合適自己的人事物。我聽過不少例子是上班族反將公司fire掉,只因為公司不再提供彈性的上班模式,也愈來愈多求職者將hybrid working當作公司應有的「政策」之一,而不是「福利」。撇除某些行業和職業,封城期間對許多公司和員工來說就像一個情感陣痛期,兩者在磨合遠距工作所帶來的不便,彼此也擁抱遠距工作的優點,從中找到最好的平衡點。那麼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更應當與時俱進,擁抱hybrid working model,當我們在時間上有更多掌控權,生活品質隨著好上許多,例如交通費可以省下並挪作他用、早起的時間可以用來好好享受早餐、省去下班通勤可以多花點時間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,對我來說,在家上班的一大好處還有皮膚變好了,以前出門上班都會上底妝,以凸顯好氣色,在家上班至多上個隔離霜,長久下來膚質真的好很多。
不可否認,遠距上班需要被平衡的一點是社交活動的缺乏,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深深受挫於遠距上班模式,渴望回到辦公室上班,因為人與人之間隔著不只是距離,還有不得不的政策。關於遠距上班,實在有太多能論辯的,還是留到下次吧!
搭車時,偶爾也會偷偷觀察其他乘客在做什麼,總歸來說有四大類:一是跟我一樣的僧侶型,閉目養神或望遠凝視;二是低頭族,用手機看影片、玩遊戲、滑社群平台、做其他事情;三是書蟲,無論是看實體書或電子書,英國人真是蠻愛看書的民族;四是以上任兩者的綜合體。我曾經想過讓自己的通勤時間能夠被有效率地運用,於是試過用手機上線上課程或寫文章,因為時常覺得累加上wifi不穩定而成效不彰,一開始還會慚愧,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廢,轉念一想就比較能放過自己了——畢竟早起(上班)好辛苦的啊!還是不要太逼迫自己,安慰自己物極必反。
不知道大家都是屬於哪一類型的通勤族呢?對後疫情時代的上班模式有什麼看法?